1、易水诀别的那一段是第9段,原文如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资料图片)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4、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释义: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7、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8、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

9、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

10、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11、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12、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1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14、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15、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16、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17、扩展资料文章主旨:本文记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

18、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

19、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

20、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21、荆轲杀樊於期: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22、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23、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