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道真自治县大塘村村民杨世才每天中午就从磨盘山往山下的生态移民新村赶,新媳妇在新家等着他吃午饭。
大清早,他从山下上山,采摘新鲜竹笋,管护照料老家的5亩中药材和20桶蜜蜂。一有空,他还去镇上的家具厂打零工,加起来每年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杨世才46岁,今年春节,娶上了媳妇告别了单身,以往的艰苦生活,在大红喜字的印证下悄然翻篇。两口子住在100平方米的小洋房里,日子好了,脸上笑容多了。
磨盘山因有一尊像磨盘一样的大石而得名。杨世才的老家就在磨盘山上的洛龙镇大塘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终年云雾缭绕,水电路不通。
此前,因为贫穷,杨世才四弟兄到了成家的年龄还讨不到媳妇。村里60余户200多人,最多的时候,40岁以上没成家的单身汉多达80余人。
变化,发生在近10年间。当地党委政府对磨盘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告别矮小的茅草屋,住上敞亮的小洋房。
随着住房、就业等方面的改善,磨盘山前前后后有38位单身汉娶上了新媳妇。他们走下高山、走出大山,过上了新生活。
山风吹来,凉爽惬意。记者来到生态移民新村孙成书家,只见冰箱、彩电、沙发等一应俱全。
孙成书父母早亡,没有兄弟姐妹,他常年在外务工,一晃年近五旬还是单身汉。
2014年,孙成书从山上搬到山下,住进55平方米的新房,还娶上了媳妇。他说:“感谢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给了我温暖的家。”
“有房住不愁吃穿,现在样样都好。”住在隔壁的王文友47岁,3年前娶上了媳妇,在周边乡村旅馆打临工,时令季节,还上山采笋子、挖天麻增加收入。
“党的政策真是好啊!”王文义通过村里组织的培训学会了泥水工手艺,做起“小包工”,每年有七八万元收入,前几年也成家了。
“其实,我曾经也是一个光棍。”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莲打趣地告诉记者,他也是从磨盘山上搬下来的,成家时也年龄偏大。
山上山下,幸福如画。在通往重庆市武隆区的公路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男子说起往事感叹不已:从磨盘山下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不下10万元。他说:“不仅讨了媳妇,还开上了轿车。”
移民安家、就业稳家、产业兴家。这几年,村里开了百余家乡村旅馆,“大塘土鸡”声名远播。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磨盘山被开发成风景区。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
公路通了,产业兴了,日子好了。行走于美丽的大山村庄,一条宽敞明亮的旅游公路直通磨盘山,引来游客上山避暑观光休闲。过去的磨盘山因“寒”逼人下山,而今因“凉”引人上山。
山还是那座山,但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
━ ━ ━ ━ ━
审核:邹杰
来源:贵州日报
图片:天眼新闻
编辑:李京湄、丁一、张黎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