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发现自己身体内部湿热,就会去吃祛湿热的东西。

2、殊不知湿热分很多种,因湿邪致病相当广泛,轻则侵及皮毛肌表,重则损伤脏腑筋骨,且湿性粘滞,治疗如抽丝剥茧,层出无穷而缠绵难愈,若治不得法,或失治误治往往变生他病或致成终生痼疾。

3、体内湿气重怎么办?因湿邪所侵部位不同,性质有异及兼挟他邪之别,故必须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治湿药物,方能在运用时收到确切的疗效。


(相关资料图)

4、且湿邪致病有内、外、上、下的不同,故将治湿药分为化湿、燥湿、祛湿和利湿4类,并将其运用略述如下。

5、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化湿药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

6、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

7、体内湿气重怎么办?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

8、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

9、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物:1.1 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

10、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

11、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1.2 清化暑湿药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

13、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

14、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5、1.3 宣化湿热药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

16、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

17、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18、2、燥湿药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

19、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20、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2.1 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

21、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

22、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3、2.2 清热燥湿(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

24、适用于湿热蕴结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肠炎,胃炎,痢疾,黄疸等。

25、以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26、3、祛湿药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

27、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

28、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3.1 祛湿散风寒药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

29、多适用于风寒湿侵入筋骨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

30、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恶风畏寒,得热则痛减,舌苔白滑,脉沉缓等。

31、3.2 清热祛风湿药防己、秦艽、莶草、臭梧桐、络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寻骨风等。

32、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3、证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等。

34、4、利湿药适用于湿邪留滞下焦而见癃闭水肿等。

35、前贤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

36、此药则通利湿浊从小便而出,临证视其兼热与否可分为两类:4.1 淡渗利湿药茯苓、茯苓皮、猪苓、灯芯草、薏苡仁等。

37、适用于湿浊阻滞膀胱或溢于肌肤所致的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等。

38、以小便不利,水肿或腹水,或泻泄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沉缓为特征。

39、4.2 清热利湿药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钱草、海金沙、石苇、萆、茵陈、地肤子、冬瓜皮、葫芦、赤小豆、泽漆、扁蓄、瞿麦、冬葵子等。

40、适用于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肾炎,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

41、以黄疸或水肿,兼见小便不利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