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全国百强县河南汝州,传出事业单位数月发不出工资;


(相关资料图)

2、百强县汝州,为什么穷到拖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了?

3、更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地方虚报财政收入,隐瞒地方债务;

4、缓解地方债危机,确保地方能正常发工资,必须继续改革开放。

一、全国百强县河南汝州,传出事业单位数月发不出工资

最近,不少IP地址显示为河南的网友,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披露,河南汝州的机关事业单位,拖欠工资好几个月了。拖欠工资的原因,据说是财政没钱。

官媒并未报道该消息,但这样的消息出现在自媒体上,还比较引人注目,却未被删除、禁言,也未见汝州官方辟谣,从中国的言论管控机制来看,此消息大体是真的了。

登录汝州官网,汝州市政府这样介绍自己: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总人口120万,是平顶山市下辖的县级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目前全国有县级地方政府2862个,百强县最后一名,也是全国县级地方综合实力前3.5%的模范生了!一个在全国综合实力前100名的县级市,财政居然差钱差到拖欠机关事业单位半年工资的地步,足见目前隐藏在看上去还不错的数据下,地方的经济形势是多么危急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因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回落,地方政府下调工资、缓发工资,或者暂缓发放绩效工资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但像汝州这样,足足半年“没开锅”的,还真的比较少见。

拖欠工资半年之久,应该是汝州的无奈之举。不知道是家丑不宜外扬,还是大多数地方经济还不错,汝州只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不少网友说,河南部分县级财政的实际情况,比汝州可能还要严重。

二、百强县汝州,为什么穷到拖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了?

原本计划登陆汝州政府、统计局的官网,看看他们今年的GDP、财政收支等数据,定量分析研究汝州为什么发不出工资。可惜,信息化的今天,汝州2023年1-5月、1-4月,甚至一季度的经济数据,都滴水不漏地没有公布。

不过,有汝州的网友私信告诉我说:

汝州前期投资太大了,包括旱地公厕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等,汝州都花大投入搞成了兄弟省市的学习榜样。道路规划、中央公园、沙滩公园,更是吊打周边的汝阳、鲁山、宝丰等县城。庙下一中一个公厕就花了170万,自己家里盖个同样的最多10万20万(懂的都懂)。

这些不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大手笔投资项目,的确为当时的领导积累了形象和政绩,只是花光了未来的钱升迁之后,那些走不了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通人,要用领不到工资来买单了。

虽然我们无法找到汝州的相关数据来论证这位网友的私信,但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全国地方,个个如此。

上图是国证大数据从国际银行官网下载的几个主要国家,GDP中固定资产形成额(接近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变化情况。曲线图中,只有我国,从1990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就一直快于GDP的增速,所以GDP中的固定资产形成额占比,从1990年的24%,一直增加到2021年的41.9%,是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的2倍左右。

在我国,投资的主体历来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包括地方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投资的钱从何而来?负债!公开的政府负债和隐形的投融资平台有息负债。

截止2022年12月底,各级政府的显性债务余额为60.2万亿元,其中国债约25.6万亿,地方债34.6万亿。

国证大数据根据2022年底 四千多家投融资平台的财报,统计出2022年城投平台的有息负债已近70万亿元。综合计算,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104.6万亿元,债务收入比573%(债务比地方预算收入与基金收入)。年债务利息支付约需5.75万亿元,占地方财政预算与基金收入的31%。2023年城投债的到期规模合计为5.7万亿元,为历史峰值,同比大幅增长52%。

这意味着今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地方债务接近10.15万亿,超过2022年地方财政预算与基金收入的60%。因而,城投债务风险开始蔓延。2022年,涉及城投平台的非标违约事件26件。今年1-4月,全国城投非标违约事件已经达到73件,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遵义、贵州、昆明城投债风波,皆因此成为网络热点。

三、更严重的一种情况是:地方虚报财政收入,隐瞒地方债务

国证大数据通过公开数据估算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公开地方债、隐形城投债,已经显示出地方债务的巨大风险。但更为可怕的是,现有的公开资料显示,地方虚报财政收入,隐瞒地方债务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审计署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去年全国有70个地区,虚增财政收入800多亿元,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00多起。

6月26日公开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去年54个地区存在人为调节收入规模、地方财政管理不严格等弊端。

审计发现,有70个地区以“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0亿余元;41个地区向亏损企业征收国有资本收益、征收过头税费或直接乱罚款乱摊派等,违规组织财政收入77亿余元;55个地区违规或变相返还税收或土地出让金等,共225亿余元。

审计还发现,不少地方违规新增隐性债务。有 49个地区通过承诺兜底回购、国有企业垫资建设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亿余元。

审计署还提到专项债券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其中20个地区透过虚报项目收入、低估成本等,把项目“包装”成收益与融资规模平衡,借此发行专项债券近200亿元;5个地区把约50亿元资金投向景观工程、商业性项目等禁止类领域;47个地区违规挪用157亿余元;5个地区虚报33个专项债券项目支出进度等。

应该是与这份审计报告披露的很多地方违规新增债务有关,6月22日,《彭博新闻社》报道称,内地已展开新一轮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行动。这次摸底工作由国家财政部牵头,希望能掌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全面及真实的情况,惟目前尚未清楚是否有后续措施。有关摸底工作早在5月尾已开始。

报道指,随着市场对地方财政压力和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忧虑加大,决策层或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应对重大金融风险。

事实上,内地政府已多次进行地方债务审计及摸底工作,于2015年展开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于2018年国家财政部曾要求各地方政府要对隐性债进行甄别认定

四、缓解地方债危机,确保地方能正常发工资,必须继续改革开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各地政府财政的来源,开始依靠土地拍卖收益,但随着房地产市道一落千丈,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到今天近乎枯竭。其最重要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是:

一是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穷途末路,亟需将经济发展模式转移到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上来;

二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采取改革的姿态取消对市场的干预,让国企、民企从政治上、经济上、舆论上真正地平等竞争;

三是改革政府本身。精兵简政永远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府应该有的排在第一位的自我改革措施。

四是要严防死守地方财政困难时为了“找钱”, 地方政府不管三七二十一,使劲罚钱,或是不择手段地预支未来,把景区承包权、机关食堂承包权、城市道路停车位等一下子租到20年、30年后,把子孙后代的钱都提前花完了。

五、参考阅读

1、《地方负债累累,为何财政部认为政府债总体健康安全?

》,阅读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41557580764480052/?log_from=db63e18657612_1688055721176

2、《70万亿高危地方债,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么简单》,阅读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6771235349185039/?log_from=8b5a48ca56169_1688055823327

3、《来自贵州无法化债的信号弹,能够戳破地方债气球吗?》,阅读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22687656713536000/

【作者:徐三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