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6月6日上午11时,随着“合力6”轮缓缓驶出施工区域,标志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二标段水上结构施工全面完工。据悉,该项目是国家自然资源部出资的上海市首个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内容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包括潮间带18座牡蛎礁、3座湿地泡建造等。
其中二标段位于上海最东南角——号称“东海阳台”的南汇嘴观海公园外侧,区域内水上施工作业受风、浪、潮影响极大。自去年10月船舶进场施工后,在短短2个月内就经历了9次寒潮,“我们这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风大浪太大,潮小水太浅。一个月可施工窗口期最短时只有12天。”面对迫在眉睫的工期压力,要想如期保量完工,必须争分夺秒抢工期,项目生产经理宋永华眉头紧皱。
在了解到企业面临如此困境,洋山港海事局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一步畅通了审批部门与现场监管部门信息通报和流转渠道,从根本上防范许可审批与现场监管脱节,优化了审批流程,压缩了审批时限,将审批时间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最快的审批甚至当天办结,为项目部在施工高峰期安排的30多艘施工船舶和预制构件运输船舶在现场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面对30多艘船只、200余名施工人员同时“挤”在不足3万平方米水面上,还要在相隔仅90米的礁体之间来回作业,如何化解安全风险又成了一大难题,海事现场监管部门严把施工船舶准入关,和施工单位共同建立了入场前安全检查制度,对于施工船舶不适航适工、船舶配员不足等严重影响海上交通安全的情况一律不准予进场施工作业;同时强化事中监管,多次走访施工项目部了解工程进度和解决施工单位急难愁盼问题,利用无人机巡视、现场登轮检查等方式为现场作业船舶、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船舶及时通报施工单位,必要时立即清退出场。
为了给施工船舶争取宝贵的作业时间,有序应对浓雾、强风等恶劣气象条件,洋山港海事局指挥中心靠前服务,将七日内气象信息提前发送至施工单位和各船舶,及时发布应急预案信息并组织船舶撤离避风,并根据洋山港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专报因地制宜,有效减少了船舶因天气原因多次往返的情况,为施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施工单位减少了经济损失。
如今,在洋山港海事局的有力保障下,该项目水上结构施工已完成100%,未发生一起安全、防污染事故,洋山港海事局也将秉承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勇向前,砥砺前行,全力以赴做好水上安全监管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等国家战略发展建设保驾护航。假以时日,“东海阳台”水草丰美,芦苇摇曳,百舸争流,眺眼望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湛蓝的天空中,海鸟三五成群,结伴飞过,与海面上巨大的低滩牡蛎礁群相映成趣。好一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