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6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时节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刻,既要收割冬小麦,又要种植水稻,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让我们从数据和地图中感受这个夏日的忙碌。


(相关资料图)

全国冬小麦收获进度过三成

进入六月,全国小麦已经陆续进入集中收获阶段了。目前(数据截至3日17时),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0238万亩,收获进度过三成(30%)。日机收面积2098万亩。四川、湖北麦收进入尾声,安徽进度近六成(60%),河南进度过五成(50%)。

此时的三夏麦收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再看东北地区的春播,黑龙江春耕生产本周基本结束,进入田间管理阶段,吉林的水稻插秧进度也已经接近尾声。(94.61%)。

稻田插秧忙 又是一年好“丰”景

下面就让我们来到水稻的领地。当油菜、小麦们颗粒归仓,土地再次被耕整一新的时候,农民们将田间注满了水,大地变成一面面镜子,映衬着天空的浪漫。这里在等待新的生命入驻——一个个翠绿的水稻秧苗,开始孕育新的丰收的希望。

插秧,就是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这正是三夏时节一项重要的农活。那么,水稻种子为什么不直接种在稻田里呢?这是因为,通过育秧可以让秧苗宝宝更加健康地成长,等到小小的秧苗足够强壮后,再移植到大大的水田里,粮食产量就更有保证了。

水稻版图从南到北 黑龙江稻谷产量第一

在世界的水稻版图上,我国常年种植水稻的面积占到了全世界的近20%,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家。全世界每生产十碗大米,就有四碗来自中国。

在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很广,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跨越数千公里,有着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在水稻主产区中,有9个省份的稻谷产量超过千万吨。其中,产量冠军非黑龙江莫属,黑龙江2022年稻谷总产量为2718万吨,稳居全国首位。而说到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则要数鱼米之乡的湖南。

从层次分明的云贵梯田、到一马平川的东北黑土地,甚至是干旱少雨的西北,以及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都变成了生长水稻的“鱼米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早已不再是南方的专属。但南北方依然存在着差别,南方温暖湿热雨水足,水稻可以一年两熟。北方则四季温差大,降雨少,一年只产一季稻。

机械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50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在山区梯田里,动作娴熟的农民们依然需要手动插秧,空荡荡的水田里很快就“站”起了整齐的秧苗;而在广袤开阔的高标准农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无人驾驶插秧机有序穿梭在田间,一株株秧苗从苗盘分离,被整齐地栽种入田。机械插秧一天能耕种水稻田50亩,效率是人工插秧的近50倍。在与自然的磨合中,人类找到了最适宜的农耕方式,只待来时稻花香。

稻田里的共生 孕育双倍的希望

中国人的农业智慧,不仅体现在抢抓农时,在同一片水田里,水稻秧苗们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邻居,稻田里养螃蟹,养螺蛳、养鱼、养虾,通过共生的方式,孕育双倍的希望。而在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时,成群的白鹭或飞过天空,或在稻田里悠闲地踱步、觅食,成为三夏时节,最自然和谐的田园画卷。

约120天后,等到大地再度染上金黄,农民也将迎来丰收的喜悦。米饭,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一顿饭的灵魂所在,无论是新疆手抓饭、广东煲仔饭、台湾卤肉饭、福建咸饭、扬州炒饭,各式以米饭为主,丰富而又满足的味道都会萦绕在唇舌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些美味,都是勤劳的中国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甘甜滋味。只有在碳水自由时,才能真正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句话沉甸甸的重量。期待今年的好收成,谷满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