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高温“烤”验持续在线,仍需重视预防高温中暑。中医防暑有妙招,助君安度伏天。

何为中暑?


(资料图)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衰竭,导致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热损伤疾病,分为先兆、轻度和重度中暑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头痛、虚弱等,体温≤37.5℃。轻度中暑体温常>38.5℃,可见恶心、呕吐、心悸等症。重度中暑体温可高达40℃以上,除前述诸症外,还可导致昏迷、高热、休克、肌肉痉挛等,严重时危及生命。

中医如何看待中暑?

中暑属中医“暑温病”范畴,多由外感暑热之邪、内因正气不足引起。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邪伤人多表现为高热、心烦、面赤等症。同时,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可引发头昏目眩、烦闷气短、乏力等不适。此外,暑季气候炎热多雨,湿气弥漫,故暑邪多挟湿邪为患,常兼见体倦身重、头重如裹、大便稀溏、胸闷呕恶等症。

中暑分阴阳,切记要辨明

中医认为暑邪致病亦有阴阳之分,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种类型。

阴暑

《景岳全书》中云:“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暑热时节,人体皮肤毛孔张开,腠理疏松,若过度贪凉饮冷,如空调、风扇长时间直吹,过量饮用冰镇饮料和瓜果,频繁冷水洗浴,易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发为阴暑。患者常表现为头昏乏力,汗少或无汗,身体困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淡,苔白厚腻,脉沉滑等,可服用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阳暑

阳暑多由在烈日下暴晒过久,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而致。患者多表现为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头痛头晕,小便短赤,精神不振,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重者可见呼吸急促、抽搐、意识衰竭等症。针对此类中暑,需尽快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之地,再据病情轻重选用清热祛暑,养阴益气、息风止痉、醒神开窍等治法。王孟英清暑益气汤为治疗阳暑之良方,内含西洋参、麦冬、石斛、荷梗、西瓜翠衣、黄连、竹叶、知母、甘草、粳米等药,共奏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

中医解暑方法多

对于轻度中暑,仁丹、人丹两药均为解暑药,但功效侧重不同。人丹功擅驱风健胃,尤宜于中暑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的患者。而仁丹则长于清暑排浊、开窍醒神,适用于暑热引起的头昏目眩、胸闷恶心等症。

对于中暑重症,当病人出现昏迷、血压降低、休克时,可迅速按压人中。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用拇指尖掐压患者人中穴,可迅速缓解病人昏迷、休克的症状。此外,委中、十宣放血,也可以起到救急的作用。委中位于腘窝中点处,为湿热水气聚集之处,对委中穴施以放血操作,不仅可以急救,还可以治疗中暑所致急性腹痛、吐泻等,是治疗中暑病人的常用穴位。十宣的准确位置十分好认,位于人体十根手指尖,左右两边加起来共十个穴,主治昏迷、高热、惊厥等。

养生调摄小贴士,安稳度过酷暑天

(1)保证充足的睡眠。

(2)多饮温水,适量饮用盐开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避免过食生冷之物,适量食用解暑佳品如丝瓜、西瓜、绿豆百合汤等,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可适当多食益气养阴之品如莲子、石斛、麦冬、银耳、西洋参等。

(4)避免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做好防晒,少穿深色衣服。忌剧烈运动,建议舒缓类运动如太极、八段锦。

(5)调养心神,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和紧张。

(6)自我采取刮痧疗法可缓解中暑先兆症状,手持刮痧板在脊柱两旁、后颈部两侧由上到下刮拭,每次刮5-6遍或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砂痕为止,注意确保操作温和,以免损伤皮肤。亦可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于印堂、太阳、大椎、内关等穴处,用手指轻轻按揉。

本文作者:郭玮住院医师胡军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