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标的颁布,启动了新一轮“学为中心”的课改。无论新课程、新课标还是新教材、新考试,如果没有新教学,都无法落地。而课堂变革的实质,归根结底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好的学习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的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生态最核心的建构与改进,一定首先来源于课堂的突围。2023年第六届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邀请全国一流名师和前沿实践的学校团队,梳理出指引八大学科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课堂设计要素与策略。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素
语文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背后的学习转变,是从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从静态的任务到动态的任务,从单一任务的简单排列到任务之间的关联整合。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素包括四个方面。
学习主题与学习内容
任务群下的学习主题,不是某一个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也不是这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四个维度的统整与融合。
教师可以基于课标要求、教材要求和认知规律来提炼主题,再重组学习内容。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例,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武凤霞分享了单元设计的三个策略:
(1)把文本看成一个整体,站在全文的角度提问,用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把单元教材内容看成一个整体,设计学习任务,在跨文本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以语文要素落实为主线,紧扣“思维”把单元教材内容看成一个整体,设计递进性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
确立学习目标时,要关注四类价值:课标价值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教材价值体现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编排与落实,文本价值体现文学作品不同类型的特点,同时还要观照不同内容作品的教育价值。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重在过程。连云港市教研室副主任马建明指出,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任务达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反映出的思维特征和情感态度倾向。
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注意三点。第一,进行“一体化”设计。将学习评价有机嵌入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判断学习成效。第二,细化评价内容。突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紧扣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点,编制学习评价的具体项目和内容。第三,设计评价量表。评价量表要与任务匹配,有评价标准,有等级水平。
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指向真实的学习情境、适恰的学习任务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标表达的“要义”之一。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要转化为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创造。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李竹平以一年级识字单元的教学为例,有层次地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包括画名字(象形字)、创作班级识字小书(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制作“春日之书”(形声字)、制作汉字图谱(形声字),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习过程与学习反馈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最优化,要让过程被看见,可评可测。正如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何捷所说:只有过程展开,评价才能介入,学习才清晰可见,教学才有效。
如何让过程清晰可见呢?开始学习阶段,收集、汇总已有的学习证据;推进学习阶段,呈现、反馈新鲜的学习证据;完成学习时,展示、解释、评估学习证据。在这过程中,要把过程性评价嵌入其中,使用评价语言,结合评价手段,确保目标达成。
新课标时代,语文课可以上得感性一些,也要理性一些,通过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让学习过程被充分演绎,让学习者具有更多的获得感。感性与理性的合奏,是新课标对语文老师的要求。
大概念是通往核心素养的阶梯
数学大概念具有统摄性,包括数学核心概念、主要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数学技能、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等,是课程内容通往核心素养的阶梯。
如何基于大概念来架构数学学习?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课程标准研制组及修订组核心成员张丹构建了素养导向的数学单元大概念模型(如下图),用于优化学生学习、促进学习进阶。
单元大概念模型
概念如何提取
大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单元概念体系,然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单元概念体系为锚点,进行大单元学习项目的整体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庄惠芬理解的数学大概念,其实是一座概念“金字塔”,从塔基到塔顶分别是基础概念、核心概念、课时大概念、单元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
大概念与核心问题的提取有两种路径:一是自上而下,从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中等提取;二是自下而上,从教学的重难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事实性知识等抽象概括而来。
个性化学习任务如何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考虑学生与学习之间的匹配程度,要设计多种学习任务。
杭州市天长观潮小学负责人吴恢銮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差异,就某个环节的学习,设计不同的学习卡。比如,针对学习起点低、数学能力弱的学生,提供过程清单;针对学习准备不足、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多样达标任务;针对学习准备一般、数学能力中等的学生,让其补全任务;针对学习准备充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开放任务。
通过个性化学习卡,学生能依据导学问题自主探究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表现性评价如何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并通过恰当地激发迁移,让学生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通感,能自知。
宁波市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书记刘善娜倡导打造生长式表现性评价,而表现性评价可以与表现性任务、探究性作业共生。
她基于《长正方形的认识、复习》课例,说明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指标:(1)当堂创作“两问”数学故事,并能正确解答。(2)创作的故事,用到的数据大,计算难度就增加。(3)创作的故事,用到的信息和老师的区别越大,分析和作图的难度就增加。前两点达标,学生就是“爱挑战的难度大师”;三点达标,就是“爱思考的难度大师”。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英语新课标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真实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设计
英语新课标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参与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
如何以真实问题驱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嘉兴南湖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单静认为,可以从三类问题着手:一是事实性问题,源于已知,指向关键学科事实和学习理解;二是概念性问题,补充未知,指向大观念和应用实践;三是辩论性问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指向思维的迁移。
无锡市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小学副校长戈向红则是在英语阅读活动中,通过问题引导,在层层递进的阅读中梳理育人价值。其中,读前活动主要激活学生的旧知和经验,解决部分阅读障碍,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读中活动主要关注从什么元素或角度切入,如何以大问题带动小问题,如何综合前后信息理解绘本内容;读后活动主要关注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 (图式)、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为中心的设计和以学生文化发展为中心的设计 (项目)。
思维模式升级的学习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英语教学要通过语言输入的可视化、触手可及、真实参与,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思维可视化,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可视化,浙江外国语学院附属龙湾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张俊娜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借助可视化工具,包括学习单、视觉日志、流程图、Thinking routines等,让脉络可视;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建议:灵活整合思维导图、简化思维导图布局、使用同一张思维导图。
二是读透关键插图,通过多方式读图,解读关键插图、不停的预示、想象、验证,让情节可视。
三是活用非语言表达,情节冲突处表演,让情感外显,合理使用视觉教具,让环境有形,让情感可视。
思维可视化工具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点
英语新课标修订组成员张宏丽指出了一体化设计的四个要点。
首先,基于课程目标制定核心素养融合的教学目标。要关注教学目标的特性:一整体性,即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做事情;二是教育性,即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三是综合性,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是实用性,即可操作、可观测、可评价。
其次,基于教学目标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和评价量规。以“重阳节”这堂课为例,设计单元真实表现性任务——撰写调查报告,制作电子画册。评价标准包括三点:(1)能仿照示例写调查报告;(2)能对调查报告做客观评价;(3)能制作并介绍重阳节活动安排。
再次,基于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符合英语活动观的教学活动。基于语篇建构知识, 深入语篇转化能力, 超越语篇形成素养。
最后,基于获取和解读的学习证据给予即时反馈与支持。可通过累积性对话、争辩式对话、探究性对话,在追问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语言习得。
科学:以项目学习为抓手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曾宝俊指出,科学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习的“新陈代谢”,即科学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煅铸、探究实践的体验、态度责任的涵育。
进而,一堂好的科学课有三个基因:教学素材作用于学生头脑的过程,学生科学概念认知的程序与规律,儿童科学概念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小学科学教师刘依婷则设计了科学教学的实施路径(如下图),即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探究实践中习得新知,综合关联辩证分析问题,利用所学解决真实问题,回到真实生活拓展延伸,促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科学教学的实施路径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杭州云谷学校小学科学首席教师陈杭认为,科学思维贯穿于大观念教学;而寻找大观念的路径,除了梳理教材、分析课标,整合素养是新突破口。探究实践则为跨学科的主要学习形式,这种探究是基于观念、感悟观念的探究,是为结构和功能服务,而不是为知识点服务。
同时,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学习,成为科学教学变革的抓手。成都市圣菲学校科技教研组长帅小燕指出,让学习真实发生,项目学习中要做到“七个真”——
制定真目标:研读教材和课标,寻找核心概念,分析学情,了解敢近发展区,撰写项日学习日标。
创设真情境:强调真实生活情境中的真实任务,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兴趣。
明确真问题:先找到驱动性问题,在分析核心问题,明确设计标准和约束条件,全班汇总问题清单,明确子问题逻辑关系,形成问题链。
开展真合作:组建团队,合理分工,签订团队协议,形成团队合力,让学生充满仪式感的承担项目责任。
生成真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项日通行证,评价学生在某个项日节点的学习收获;又有总结性评价,即通过项日展板、画廊漫步等方式进行作品介绍和评价。
进行真实践:一方面是设计,从发散到聚焦,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物化,创造性地使用工具,在动手实践中优化解决方案。
形成真成果:举行成果发布会,包括个人成果和团队成果。
劳动:以大主题促进学科渗透
劳动教育实施中,容易出现劳动与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比如,在形式上,将直接参加劳动取代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上, 将劳动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资源;在评价上,将劳动成果取代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
事实上,劳动教育远不止劳动。所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班建武教授指出,劳动能力的培养要避免“菜谱式”“使用说明书式”的呈现,能力的培养要情景化、项目化,同时要把握劳动教育的真(体现劳动形态时代特征)、善(包含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原则。
劳动教育要成为“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课程整合和实施。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章振乐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出大主题、长周期、坚持做、半开放的特点,具体包括四类——
专门化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每学期,结合学校特色节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劳动周。
项目化课程:通过跨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开展大周期的劳动实践,让学生经历完整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综合化课程:在校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校内,包括“收获节课程”“成长课程”等。
融合化课程:比如“劳动+语文”“劳动+数学”“劳动+科学”等。
新课标在劳动课程实施建议中还指出,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关于劳动项目设计,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基教科任德育专干丁秀娟谈到了六个要点:一是真实,项目要与生活相关,提出驱动性问题;二是持续,要长时间参与;三是合作,强调多主题参与;四是成果,创造实物作品,要公开展示;六是复盘,反思“做”的过程。
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渗透性和融合性的价值,因而,学科课程的融入与渗透是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的重要举措。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劳动专职教师王梦娜分享了如何通过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园”联动,从课堂模式、教学案例、项目清单、年级分层等,让劳动教育细化实施落地。并且,学校还将劳动教育评价融入学分制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将劳动课出勤,劳动实践活动参与(劳动周、收获节、开镰日),劳动作品或产品的展示纳入基础学分;将劳动竞赛、有相对成体系的劳动成果集结纳入绩点学分;将劳动成果获奖、劳动重大突破纳入奖励学分。
劳动教育细化实施架构
体育:融合多样态学习方式
“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这反映了体育教学的窘境。当下,体育教学面临三大问题,即运动技能教学实效性待提高、体质提升和健康教育有差距、以体树人的内容方法待加强。
在新课标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指出体育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发生三点转变。
一是基于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大单元与走班制教学。一方面,注重“教会了多少”,强化“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能;另一方面,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是基于学生体质提升的 “三精准”体育教学,即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
三是基于课程思政要求的体育立德树人,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不怕苦累崇尚坚持的奋斗精神、和睦相处遵规守矩的合作精神。
好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学以致用的能力,从单纯身体视角走向综合素质视角,融合多样态学习方式。如何融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陈雁飞教授给出了七个建议。
一是大单元教学设计,走向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体育大单元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架构和教学视野上,凸显相关运动项目完整性的共性与本质,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变革教学流程,比如游戏化教学等。
三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指向学生思维发展。
四是教会勤练常赛完整项目学习,实现教会、勤练、常赛。
五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与体育项目结合,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
六是课后作业布置和二维码,实现自主学练视频设计。
七是核心素养目标下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的测评,贯穿学习全过程。
音乐:多觉联动,多学科协同
针对传统艺术课堂的学习枯燥、缺乏动力、教学封闭、教学设计程式化等问题,艺术新课标提出跳出学科看课程、跳出课程看育人,强调艺术学科内部与外部的知识整合。
在艺术新课标修订专家崔学荣教授看来,音乐课堂要由单一走向多样化,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体验,在互动合作中快乐,在动态生成中创造。
一是多觉联动体验,具身学习。通过听、唱、动、奏、创、编、演等多样化实践活动的深度参与、主动体验、合作探究、共享创造、自信表现,不断增强艺术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是音乐创意实践,创享学习。给定素材和原创模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歌词的创编、音乐形象的表达等。
三是音乐主题探究,项目化学习。实现“音乐+”教学效果,为学生搭建参与性、渗透性强的舞台。
四是音乐跨学科学习。围绕主题任务展开相关的探究与表现,选择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歌唱、绘画、文学、诗歌、历史素材等动态建构学习内容、多样化呈现学习成果。
本次课改非常注重跨学科联动,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融合。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音乐教师杨梦慧分享了如何实现多元协同、融合学习的音乐教学。
一是听、画结合,音乐与美术融合,从音乐中听出色彩, 从画面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二是听、动结合,与舞蹈融合,感受音乐在节奏、情绪、段落方面的特点;三是视、听结合,与信息技术融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与联想。
美术:打造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
新课标美术课程提到,学习任务是架构教学的有效工具。在艺术新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朱敬东看来,学习任务有着知识内容结构化、学习情境开放性、复杂问题探究性的特性,其设计策略如下。
第一,要求协调知识、技能和情感要素的复杂组合,并将这种复杂组合灵活运用于情境中。
第二,复杂、高阶的学习结果依靠单个任务难以实现,多个任务才能保证学习迁移。
第三,让学习者一直在真实完整的任务情境安排好任务的渐进排序。
第四,任务群中各任务的表面特征应尽可能多样化,以便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可迁移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更要打造行走的美术课堂。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校长陈芳分享了如何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美术到美育,打造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并提到美术馆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从课程教材中挖掘内容主题;从本地非遗资源中创立课程;从现实生活事件中引发创意;从重要艺术展览中捕捉时机;从课程统整中汲取整合力量;从美术馆职能体验中落实素养。
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校长章献明则表示,以孩子们喜爱和熟悉的方式去打造校园,是现代学校重要的任务。要创建属于孩子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每天的“学习场”和“生活场”。打造丰富的校园学习场馆,有两条路径。一是发现已有场地的价值,二是创建学习场域,打造校园中的特殊学习“场”“馆”“园”。
课堂的未来,决定了学习者的未来。通过梳理八大学科课堂变革的要素与图景,希望能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朝向“学习”的设计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