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歙县:人才翕聚 歙“采”缤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吴炯、杨瓅

烂漫古城,绚烂仲夏。

“一盏鱼灯”工作室外的互动空间,人们三两成群围坐,音乐、烧烤、清咖,另一种时尚表达场景。汪春燕作为歙县返乡青年的代表者,通过产业融合、平台搭建,让鱼灯从古村落“游”进了“Z世代”,汪满田鱼灯也在以汪春燕为首的年轻人带动下,开启了研学、展演、文化等“创意+”模式。

粉墙黛瓦、鱼灯游弋,破圈、新潮、活化、传承……在青年人才创新思维的牵引下萌芽生长,在创意“玩转”之下,有了更年轻的文化载体、更鲜活的创意加持、更时尚的艺术呈现、更广阔的传播通道。

“劲鱼洄游”接班人

近日,在央视播出的《走遍中国》栏目中,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的周美洪、周健父子齐齐亮相,将歙县的纸墨匠心,向全世界娓娓道来。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周健,人称“墨三代”,在老字号举步维艰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公务员回归墨厂,成为“歙县老胡开文”第三代传承人。在父子传承、精研细作的坚持下,徽墨品质精良如故,新的商业模式也初见雏形。周健团队先后涉足了研学、直播等领域,用多元业态传播传统文化。此外,周健主导复刻《康熙御制耕织图》套墨,一举斩获巴拿马金奖。如今的“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销售额占中国徽墨市场的60%,在年轻一代“当家人”的带领下,“老胡开文”焕发出了盎然生机。

师一技、耕一域、兴一城。当下,歙县许多年轻人不断洄游城乡间、入局老字号,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从新安医学到新安画派、从徽州三雕到徽派剪纸,各类家族传承、师徒帮带的模式方兴未艾。

乡愁萦绕,奔赴故乡。歙县青年匠人们为徽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和源源动力。

“有凤来栖”聚宝盆

歙县与杭州,自古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

搭载2023年浙江大学“黄土地计划”歙县基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9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专业的莘莘学子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来到“两岸人家散若舟”的新安江,实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与“青山绿水、秀美歙县”新的融合。

歙县根据人岗相适原则,将实践团成员分至县两办、县经开区、县文旅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歙州农文旅集团等15家单位。实践团向下扎根、问政基层,为歙县的产业融合、社会发展,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多维可能。

在“农业+智能”方面,实践团深入产业园调研,旁听“新安夜话”座谈,总结“一村一品”典型案例,为电商渠道及农业发展谋划方向;在“文旅+演绎”方面,团员们沉浸“博物馆奇妙夜”,体验非遗徽州剪纸,聆听鱼灯文化讲述,通过思维碰撞,为歙县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李沛泽深情表达:在歙县,我走进了基层,感受了数字城管的精细管理,解开了徽州文化的神秘面纱,领略了“草根明星”的时代担当,更爱上了这座朴实而又温暖的城市。我发现基层工作人员往往最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拥有解决问题的大智慧。祝愿歙县的美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歙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提高,歙县最终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青年学子们近悦远来,让古城涌动一股“青年学术”之风,掀起一阵“躬身入局”之潮。

“开门纳贤”人才库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近年来,歙县博求人才、广育士类,在本土人才挖掘、专业人才使用方面下足功夫。

今年初,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旅体局等牵头,创新举办了歙县“金笔头”写作技能大赛、“金话筒”政务讲解大赛和“金嗓子”演唱技能大赛,通过专业展示、技能比拼、专家评审,脱颖而出的选手们被列入“三金”人才库,在各类政务讲解、文旅推介、文化活动中发挥专业优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歙县深入开展首批“最美乡村运营师”“最美乡村设计师”“最美乡村推介官”评选活动,对建筑、艺术、讲解、新媒体等各领域人才进行选拔、审核,评出特色人才32人。各类“最美”青年人才已在古村落保护修缮、“徽客厅”美化升级、徽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槐塘、数字乡村馆等一批乡村振兴实践成果在青年人才带动下,创出了品牌,带动了发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平台如舞台,展示人才实力,更展示城市魅力。歙县不遗余力推动徽文化全新表达,一系列活动展示、创意加持、艺术展演、时尚呈现,打通了古徽州与“Z世代”的情感纽带。“歙才之家”从生活服务、后勤保障上,消除了青年人才后顾之忧;各类培训从专业提升、工作开展上,提供了青年人才成长渠道;产融发展从技能展示、优势发挥上,给与了青年人才上升空间。

歙县正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及的奋进姿态,推进人才振兴战略,着力书写时时精彩、处处精致、人人惊喜的发展新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