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都是妈妈小时候看过的封面。”8月28日下午,“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在浦东图书馆揭幕,在一面可以翻动的《少年文艺》封面墙前,一位妈妈向女儿介绍道。
【资料图】
一对母女在《少年文艺》封面墙前驻足。施晨露 摄
《少年文艺》杂志创刊于1953年7月,由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是新中国第一本少年文学月刊。在发刊词里,宋庆龄先生如此写道:“《少年文艺》出版了。这样就在少年们的心灵中开辟了一个园地。作家们要在这儿栽培出鲜花来,让少年们生活得更美好,更丰富,更有教养,更有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信心准备参加祖国的建设事业。”
宋庆龄先生亲笔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 主办方提供
创刊70年来,《少年文艺》没有辜负这份期待。在这片园地,刊登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滋润了几亿少年儿童的心灵,陪伴了数代人的成长,成为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见证人”。此次特展通过历史照片、名人手迹、旧杂志等丰富的展品,回顾《少年文艺》的发展历程,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画卷,引发读者和作家的共同回忆。
上海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墙 主办方提供
“回望上海儿童文学的发展,我们拥有全国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儿童文学报刊,超过百年的《小朋友》、70岁的《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半个世纪的《好儿童画报》,还有超过40年以及即将40年的《儿童文学选刊》《故事大王》《小青蛙报》等,让一代代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崭露头角,高擎海派儿童文学的旗帜。”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文运说,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资源共享,汇成一幅上海文学地图,“儿童文学是爱与美的艺术,一代代儿童文学工作者‘在花园里挖呀挖呀挖’,埋下更多种子,开出更多花。”
从1953年创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刊发《没头脑和不高兴》《猪八戒学本领》《勇敢的人》等一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传世佳作,任溶溶、包蕾、施雁冰、任大星、任大霖等一批作者成为广受小读者爱戴的儿童文学名家;到上世纪70年代复刊后,《少年文艺》进入发展”黄金期“,王安忆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张成新的《啊,少男少女》、常新港的《独船》等名作开拓出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新天地,金波、曹文轩、张之路、贾平凹、刘心武、陈丹燕、程乃珊、张抗抗、叶辛、肖复兴等作家的代表作在这里与读者见面,杂志一度创下单册月发行量高达106万册的辉煌。
《少年文艺》封面墙 主办方提供
20世纪80年代至今,《少年文艺》举办多种活动,培养一大批优秀作家,包括持续举办20多场的“《少年文艺》全国基本作者作品系列研讨会”,1987年至2011年每年举办两届“新芽”写作函授班,2011年起举办“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同年发起每年一届的“韬奋杯”全国中小学生创意作文大赛,2016年起创办“青年作者改稿会”……
《少年文艺》文章插画精选墙 主办方提供
《少年文艺》品牌活动 主办方提供
《文学报》主编、儿童文学作家陆梅提到《少年文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确定的八字编辑方针“亲切、新鲜、多样、有趣”,“这是相当‘海派’的编辑原则。‘海派’的另一个特点是传帮带,老一辈作者、编辑为新作者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开放多元创新融合的编辑风格。”
“《少年文艺》是我的‘母刊’,没有它就没有我今天的人生。”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殷健灵感慨,这是一份特别注重培养新人的刊物,“尤其是对我这样特别稚嫩的新人来说,收到单德昌、任哥舒等《少年文艺》的前辈编辑写下的修改意见,得到发表作品的机会,正如秦文君老师所说,这是雪中送炭般的帮助。而《少年文艺》提携、培养年轻作者的传统以改稿会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让鲜花开遍这块园地——《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纪念特展”将展出至9月28日,《少年文艺》编辑部为展览捐赠并借展了大量珍贵资料,包括历史照片、期刊原件、手稿、所获荣誉证书等,现场设有历史照片墙、名家贺词,还有任大星、樊发稼、沈石溪、桂文亚等作家专柜和《少年文艺》编辑部的故事专柜。
“随着媒体环境变化、儿童文化消费多元化,面向少年儿童的杂志面临订数下滑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继续保持刊物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新一代儿童文学工作者、办刊人面前的课题。”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朱艳琴说。
本文作者:施晨露
题图来源:施晨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