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谒者仆射: 官名。

2、谒者的长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秦置,汉沿置,属郎中令(汉改光禄勋),秩为比千石。

4、魏沿置,两晋不常置。

5、南北朝均置,为谒者台主官。

6、仆射掌朝廷礼仪与传达使命。

7、隋初不设。

8、炀帝复置,改名为谒者大夫,掌受诏劳问,出使抚慰,持节察授,并可受理冤案。

9、唐废。

10、 谒者: 始置于春秋战国,为国君掌管传达之事。

11、秦汉沿置。

12、汉代制度,郎中令之属官有“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

13、又少府之属官有“中书谒者”,成帝时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

14、官衔有“中”字者,往往以宦官任之。

15、南北朝曾沿置,掌引见臣下,传达使命。

16、隋设“通事谒者”。

17、唐为“通事舍人”。

18、凡由宦官担任时,东汉称“中宫谒者”,属“大长秋”,北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称“内谒者”,宋以后废。

19、又称“使者”为“谒者”。

20、 仆射 仆射:(音púyè)   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

21、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

22、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

23、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

24、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

25、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

26、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27、   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

28、尚书令阙,仆射便是尚书台(后称省)的长官。

29、汉武帝至元帝时,兼用士人与宦官为仆射,宣帝时,宦官弘恭为中尚书令,宦官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令,牢梁为仆射。

30、均专权用事。

31、至成帝时,罢宦官专用士人,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

32、仆射"掌授廪、假、钱、谷"。

33、大约当时尚书的机构较为简单,所以仆射主管具体事务较多。

34、东汉时,尚书台称为"中台",主管全国机要政务,组织扩大,仆射与尚书令同为台中长官,与六曹尚书台合称八座,台中具体事务遂移归尚书左右丞及诸曹尚书侍郎。

35、仆射初置一人,至汉献帝建安四年 (199)始分置左右仆射。

36、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

37、左右仆射分领尚书诸曹,左仆射又有纠弹百官之权,权力大于右仆射。

38、尚书令阙,则左右仆射为省主。

39、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号称端副(尚书令称端右)。

40、例如东晋谢安、北魏李冲、北齐杨?等都是以仆射分掌或专掌朝政。

41、但自魏晋至南北朝,仆射之上还有录尚书事、尚书令,至陈时,因其权重,此二职已基本不置,仆射的权力独重。

42、隋文帝时,废录尚书事,尚书令虽置而常缺。

43、于是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

44、高颎为左仆射达十九年,杨素为右仆射,与高颎共掌朝政。

45、杨素代高颎为左仆射后,隋文帝以其权重,对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尚书省评论大事,表面对他体恤和尊崇,实则削夺他的权力。

46、隋炀帝时,杨素进位尚书令,实不问事;杨素死后,尚书令位阙。

47、大业三年苏威被罢官后,尚书仆射也不再补授。

48、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令而虚其位,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

49、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

50、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仆射当求访贤才为理由,命令尚书省细务悉由左右丞处理,有冤滥大故才呈报仆射,这就限制了仆射全面综理政务的权力。

51、贞观二十三年 (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绩为左仆射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自此,仆射入政事堂议事,就例加此号,表明仆射已不是当然宰相。

52、中宗、睿宗时,还有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也不参加议政的仆射,唐玄宗以后,仆射不再加此号。

53、从此仆射就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

54、   左右仆射在唐代曾数次改名,高宗龙朔二年(662)改为左右匡政;武后光宅元年(684)改为文昌左右相;玄宗开元元年 (713)改为左右丞相;但不久都恢复原名。

55、玄宗开元时期,仆射虽名为丞相,实际虚名无实。

56、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

57、于是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

58、   五代至宋代沿袭唐代后期之制。

59、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均为宰相。

60、徽宗时又改宰相为太宰、少宰。

61、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名左右仆射,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又改名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