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建设 巩继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沃野染金色,又闻新麦香。一束束摆动的麦穗在阳光下雀跃,一台台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一颗颗饱满的麦粒从收割机仓门倾泻而下,一幅幅丰收的画卷成了湖北夏天最靓的风景。

抢抓晴好天气,奋战十余天,我省小麦收割已进入尾声。据农情调度,截至6月1日,全省小麦已收割1494.6万亩、收获进度95.5%,预计未来一周内可收获完毕。

从耕耘到收获,产能增,损耗减,湖北“麦”向又一个丰收年!

增产能、强科技

麦田新诞生“单打冠军”

5月25日,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乔庄村,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的专家组对该区域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产测收:“郑麦136”亩产728.2公斤,刷新了湖北省小麦单产纪录。

襄阳是湖北最大的小麦产区,常年种植面积530万亩左右,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3。襄阳丰收,全省无忧。

不仅如此,襄阳连续3年刷新我省小麦单产纪录。2020年,“扶麦368”“楚襄1号”两个品种双双创下最高纪录,实现全省小麦单产首次突破650公斤大关;2021年,“扶麦368”以691.2公斤的单产成绩再次刷新纪录。

追求高产是粮食永恒的话题。“高产需要科技的加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羿国香介绍,以今年乔庄村的“冠军田”为例,集成了丰产优质小麦品种、宽幅精量匀播镇压、肥水科学运筹、群体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绿色增效技术。

良种是丰收的第一步。我省推广“鄂麦006”“扶麦368”“扬麦33”等小麦抗赤霉病品种,同时组织开展小麦高产竞赛活动,打造一批高产示范样板。

今年开春后,省农业农村厅举办春季田管大培训,为23万名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更新包括小麦生产在内的知识技能。加快推进“种肥药机”集成配套,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全覆盖。开展“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53亿元,夏粮夏油病虫害防治6468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9%,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显症面积同比分别降低30.2%、50.7%。

据省农业农村厅预计,今年小麦面积、单产、总产有望实现同比“三增”。

减损耗、节成本

科学封堵“跑冒滴漏”

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粮食生产的“后半场”也不能“掉链子”。针对粮食收割、储运、加工等各环节的“跑冒滴漏”,我省加快推进科学减损。

5月18日,钟祥市石牌镇耿巷村,“麦田变赛道,减损论英雄”。当天,每年麦收的“特色动作”——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在这里“开打”。

减损就是增产。我省耕地面积7152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机装备达1300万台套,总动力达4878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4%。粮油机收减损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小麦、水稻等平均机收损失率均控制在现行标准以内,油菜机收损失率逐年下降,全省每年可挽回粮油损失近2亿斤。

小麦就近用上“吹风机”,成为应对“烂场雨”、破解“仓门灾”的关键。

“5月中旬以来,我们3台烘干塔和4台烘干机日夜不停,满负荷运转。”钟祥市林俊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殷学林说。当前,全市77家粮食烘干中心、256台套加装北斗智能监测终端的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实现库存粮食的减损降耗。截至5月底,全市烘干粮食近10万吨,为颗粒归仓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抢农时、抓下茬

“麦”好粮食丰收每一步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今年“三夏”,我省抢前争早,高效、安全、有序开展夏收夏种工作。

5月29日清晨,天色阴沉,在襄州区黄集镇的广阔麦田中,收割机、搂草机、打捆机等各式农机在田中忙碌。机械轰鸣中,成熟的麦穗被成片成片地收割、运走。

成熟一片,收获一片,应收尽收,能快则快。据悉,为最大程度提升小麦收割效能,避免成熟小麦因雨水减产,本地、外地共4万余台收割机齐上阵,在麦田展开“大会战”,日均作业17小时,机收率达99.7%以上。

抢农时,夺丰收,农机功不可没。针对跨区作业,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厅建立应急沟通会商机制,每日调度,落实高速免费通行政策,为农机手发放跨区作业证4500张。建立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281个,在高速服务区建立机手驿站或司机之家200多个,为跨区农机手免费提供作业信息、常用易损零配件或临时休息生活场所等。

截至5月底,我省共免费通行联合收割机3.18万辆次,减免金额947.68万元;累计支农惠农用油4.7万吨,农机手享受优惠3500多万元;全省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3.5万台,小麦机收率超过98%,好于去年同期。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眼下,湖北农忙模式正从夏收向夏种夏管有序切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