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天淇

供水是城市生命线工程,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月10日,北京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到2025年,市、区、乡镇、村四级水源保护体系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供水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总供水能力提高到1000万立方米/日以上。


(资料图)

中心城区智能远传水表全覆盖

方案指出,到2025年,市、区、乡镇、村四级水源保护体系全面建立,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与外调水、常规水源与应急水源实现互联互济,水源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供水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总供水能力提高到1000万立方米/日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升到85%以上(中心城区及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城市副中心及拓展区的宋庄镇、台湖镇、张家湾镇,其他平原区,分别提升到95%、75%和70%以上)。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8%;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入户智能远传水表安装和农村地区用水计量收费基本实现全覆盖,专业化供水运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供水运营服务监管体系全面建成,供水监管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心城区补强供水弱项

根据方案,北京将加快补强中心城区供水弱项,继续扩大南水北调水覆盖范围。到2025年,建成海淀区温泉水厂、丰台区河西第二及第三水厂,强化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供水保障。

新建(改建)供水管线110公里,完成43个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单位)置换任务;通过建设调压设施、改造村庄内部配水管网等方式,将33个行政村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供水范围。

完成老旧供水管线消隐改造300公里,首都功能核心区供水管线隐患治理任务全部完成。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住宅小区内部庭院供水管线、楼内立管改造,提升“最后一公里”供水水质。

副中心、平原新城完善供水设施体系建设

北京将加快城市副中心供水设施建设,建成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二期),新建(改建)供水管线100公里,完成17个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单位)置换任务。持续完善城市副中心拓展区供水设施布局,新建(改建)供水管线30公里,逐步将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亦庄水厂的供水范围扩展至通州区宋庄镇、台湖镇、张家湾镇等区域。

加快完善平原新城供水设施体系,建成昌平区地表水厂,推进房山区丁家洼水厂和良乡镇中心区供水厂、顺义区地表水厂、大兴区黄村水厂(二期)和大兴国际机场水厂建设;新建(改建)供水管线45公里,逐步扩大地表水供水范围,加快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社会单位)置换等。

同时,强化巩固其它城镇地区供水设施体系,建成门头沟区门城水厂。加快推进门头沟区军庄镇供水厂和落坡岭供水厂、顺义区杨镇供水厂、怀柔区地表水厂等建设。新建(改建)供水管线225公里,推进自建设施供水住宅小区(社会单位)置换。

北京也将逐步扩大城乡公共供水向农村地区延伸,采取“城带村”“镇带村”方式,将公共供水管网周边100个行政村纳入供水覆盖范围。对暂不具备纳入公共供水范围条件的行政村,分批实施供水设施更新改造,预计2025年底完成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300处。

构建完善水源保护体系

方案明确,要科学划定市、区、乡镇、村四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政策、标准,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安全评估制度,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目录管理制度,健全水源地保护技术规程,加强对各区水源保护工作的监督指导。各区政府要制定并动态更新本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目录;动态清理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建设水源保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定期开展水源水质检测。

方案还提出,加快建立专业化供水运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供水厂互济与管网互联、市区水务部门分级监管、市自来水集团专业化运营服务的供水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供水监管体系,强化水质检测,加强供水运营服务质量监管,大力提升供水全过程智能感知水平,推动出台《北京市供水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供水行业标准体系。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实施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旨在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推动首都供水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将广泛开展供水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宣传普及,强化城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信息公开,推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推荐内容